西塞罗说,我们虽不能选择外在的环境和冥冥中的机遇,但我们自己究竟愿意扮演什么角色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自由选择(27)。
这样,我们理解《彖传》的蒙亨,以亨行时中也,就可以从此在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双重规定中来把握。正是包含着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期许,作为为君子谋的大人之学也指向君臣际遇之时。
正如《论语·述而》所言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这就是此在蓄势待发的状态。一些人觉得自己天资太差,以蒙自甘沉沦。水,必行之物,始出未有所之,故为蒙。(31)[德]康德:《纯粹理性批判》,邓晓芒译,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,第615页。六三爻的性质是阴柔,而所处的位置则为阳位,这种生存境遇明显地是居于不中不正之位。
这些是人的知识会发生误错的根据(14)。三国时的虞翻就是秉持九二之阳为金,以二、三、四爻形成震卦为夫之象。自性庄严与自性智慧,皆注重于起心动念之契入点,修整调理生活的习气,净化心灵境域,优化人类自性清净之觉发。
其创办复性书院的意义在于:学术人心所以分歧,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。这是以严密逻辑思维的西方论述所不可企及的。进入专题: 马一浮 儒家 佛学 。虽经历代朝廷更换,烽火毁灭,然中国文化礼失求诸于野之慧根,也就是扎根于六艺的丰富人文精神意涵。
作为博识深通,契真卓知研究陈寅恪与马一浮的大学者,此为刘先生至诚肺腑之语。刘梦溪先生在国学和六经的价值论理,解读马一浮先生儒学之敬,认为是学人的自性庄严。
今所以为教者,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。马一浮先生复性来自于儒家与佛家的精义,贯通融汇后之大觉悟者。而实现这一超越过程,是马一浮以佛氏的义学和禅学为助发,做到了会通儒佛,体用一原,可谓深文奥义,理事双融,不二法门(《马一浮与国学》第137页)。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530页)向外求知,是谓俗学。
墨守之徒,不能会通,渐趋隘陋而儒学益衰。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10页,浙江古籍出版社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)依马公之语,可见六艺之学说,仍然在当下中国乡间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复礼则以礼来感化性情,明悟人生义谛。吴宓先生对陈寅恪先生高抗之气节大为赞赏: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,毫未改变,即仍遵守昔年‘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之说……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,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,有禆于全世界,而佛教亦纯正。
刘先生的文字意涵丰赡,意味无穷,为我所喜爱。读书为涤除习气,恢复自性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56页)。
宋儒虽接受到佛禅思想影响,却又讳言其来路。先儒多出入二氏,归而求之六经。
(章太炎:《菿汉微言》《章氏丛书》下册,世界书局,第960页)章氏对以分析名相始,以排遣名相终的论说,正是学问者学术研究归旨指津。故此,贺麟赞许章氏的后来学问,达到了圆融超迈的境界。故今揭明复性之义为宗趣。刘梦溪先生云:我说陈寅恪是站在地上,怀着家国的深情和历史的兴亡之感。江南冬月,温州虽天寒,但无雪花纷飞。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。
(《马一浮集》第二册,第1168页)复性与复礼的区别是:复性指回归人类本来自性面目。1938年,马先生在浙江大学首开国学讲座,第一讲就提出:今先楷定国学名义,举此一名,该摄诸学,唯‘六艺足以当之。
复性是学人直指心性学术意涵,复礼是大众文化意义。诚然名相须经实证,然后排遣名相,便是悟到智慧真谛。
自性蕴含平等无二,慈悲清净,无缘大慈,大体同悲的丰瞻意涵。马一浮先生曾倡导:国学是六艺之学。
佛老于穷理尽性之功,实资助发。此为中国儒释道所感化而彰显学人自性的典范。从分析名相始,到排遣名相终,正是马一浮可谓典范地完成了这一学术研究门径的重大超越。(《马一浮集》第二册,第492页)马公并为以往圣德著书立说,诠表名相,冀众生能够识取自性,从习气中解放出来,除得一分习气,便显得一分自性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80页)。
如刘梦溪先生评说:对马先生的一生为学而言,儒学是底色,佛学是生活,诗学是性情。陈寅恪游学西方诸国,贯通多国文字,然其学术文章,从不见引用西人哲语。
其心指吾人性量本来广大,性德本来充足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18—20页)。今楷定国学者,即六艺之学,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,广大精微,无所不备。
(《马一浮集》第一册,第530页)濂洛诸儒澈骨勘透,知自性元无欠少。复性契入人的心性之妙,悟通人类学术生命之真谛。
教之为道,在复其性而已矣。复则无妄,无妄即诚也。他将国学重新定义为‘六艺之学的‘国学论前贤不逮,义显当代,泽被后世。又尧舜性之,所谓元亨诚之通,汤武反之,所谓利贞诚之复。
自性智慧是佛家坚持利自利他排除自私贪婪的习气,恢复光大人类与众生命运共同体的精神。贺麟先生穷一生学问感悟其真谛,导出了西方理念的弊端:现代西洋哲学,大都陷于支离繁琐之分析名相。
马一浮先生创办复性书院,其目的于窃惟国之根本,系于人心,人心之存亡,系于义理之明晦,义理之明晦,系于学术之盛衰(《马一浮集》第二册,第1171页)。我辈本此信仰,故虽危行言殆,但屹立不动,绝不从时俗为转移。
(《马一浮集》第三册,第1057页)儒佛俱是闲名,自性本来具足。梦溪先生穷数十春秋研究中国现代学人,对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同情与理悟情有独钟。